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學點歇後語,損人不帶​髒字

01.蝙蝠身上插雞毛--你算什麼鳥 
02.蒼蠅採蜜--裝瘋(蜂) 
03.茶壺裡的水--滾開 
04.大火燒竹林--一片光棍 ⋯⋯
05.炊事員行軍--替人背黑鍋 
06.從河南到湖南--難上加難 
07.吃飽了的牛肚子--草包 
08.裁縫不帶尺--存心不量(良) 
09.《百家姓》去掉趙--開口就是錢 
10.鼻孔喝水--夠嗆 
11.車禍--乘人之危 
12.唱戲的腿抽筋--下不了臺 
13.擦粉進棺材--死要面子 
14.醫生賣棺材--死活都要錢 
15.骯髒他娘哭骯髒--骯髒死了 
16.佈告貼在樓頂上──天知道 
17.一個耳朵大,一個耳朵小--豬狗養的 
18.二十一天不出雞--壞蛋 
19.五百塊分兩下--二百五 
20.牛屎蟲搬家--滾蛋 
21.石頭放在雞窩裡--混蛋 
22.老肥豬上屠--挨刀的貨 
23.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幾 
24.芝麻地裡撒黃豆--雜種 
25.吊死鬼打粉插花──死不要臉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冬夜裡的十八個紅豆餅

   冬夜裡的十八個紅豆餅
            
          國立台東大學特教系教授曾世杰所寫的。

          他育有兩男子揚、子安(分別為大一、國三)。

                        他和夫人簡淑貞
            長年為台東地區弱勢孩子的學習盡心盡力。
            二○一一年十二月,簡淑貞被診斷出胃癌,
                          一年後去世。

                          二○一三年,
                   曾世杰被借調到新北市三峽
                  國家教育研究院擔任副院長,
                     目前全家在台北生活。


                 圖片來源:曾世杰 提供

                (1031月 親子天下雜誌53)
            英文有個字很有意思,miss
            它同時有錯過想念的意思,
               錯過了,就成為遺憾,
               一輩子掛在心裡念著。

                                ----曾世杰.《家書》

親愛的子揚、子安: 

我希望這信沒有教訓人的感覺,這不是我的習慣。
但九月子揚上了大學後,我們之間好像愈隔愈遠。
手機總打不通;約好的時間,等不到電話;
週末見面,分手時,我說,到了宿舍打電話回來喲,
子揚也會忘了打。

我從見面時的笑聲、聊天、擁抱,
知道我們的關係仍然親密;
我也知道子揚是因為忙碌,而沒有太在乎「小細節」。

從小子揚讀書、運動都像拼命三郎,
忙到忘了給老爸打電話,好像也不意外。
我很擔心,這會不會是我的身教所給你的影響?
這信,只是要跟你們說,不要蹈你老爸的覆轍。

十一月二十六日,媽媽週年追思禮拜的前三天,
爸和剛認識的孫老師共用晚餐。
也許因為孫老師自己曾經經歷,
他直接問起媽媽罹癌的事。
我談到去年四月的一件小事時,
突然哽咽的說不出話來
──媽媽那時胃切除了不到三個月,她告訴我:
「我這輩子還沒去過阿里山呢!」

你們當然記得,第二天我們都請了假,
駕著老車,開了幾百公里的路,
晚上八點住進了阿里山賓館。
第二天一早,我們先把媽媽留在賓館,
用厚厚的棉被把她裹在陽台的涼椅上看風景。

父子三人先去逛神木群,
找一條最省力的路,再回來接媽媽。
我們在蒼蒼巨木下,扶著媽媽慢慢的走,
走一點路,就休息幾分鐘。
那天,看著臉上雕鏤著千年歲月的老樹,我一直在想,
它們對時間的量尺,一定和我們不一樣。 

聖經裡說的,不管人活到幾歲,
「其中所矜誇的不過勞苦愁煩,轉眼成空,
我們便如飛而去。」
為什麼人的生命會短到必須用「轉眼成空,如飛而去」
來形容呢?
而在苦短的生命中,
為什麼我們可以矜誇的,就只有勞苦愁煩呢

子安曾經問我:「爸,你為什麼上班這麼久,
回家還要工作?」。
我坐在電腦旁,螢幕上跑著「生命短暫,做重要的事。」,
不知道怎麼回答。
我白天晚上都在備課、做研究或開會。
我拿過好幾次傑出教學獎及研究獎。
我從來沒有因為私事請假或調課。
我總以自己在教學、研究、服務的專業投入及表現為榮,
想要給你們兄弟立個榜樣。
但是,媽媽的突然離去,卻讓我開始想,
這算是好榜樣嗎?

媽媽比我看重家人一起的時間。
我們一起在金針山上看過粉紅櫻花、
夜裡在卑南文化公園的觀螢、
在杉原等待獅子座流星雨,
還有所有全家的大大小小旅行,
都是媽媽起意促成,
連最後一次阿里山之行也是。

天熱時,吆喝全家去吃兩大盤超級芒果冰的是她;
天冷時,從街上帶回來的熱騰騰的烤紅豆餅,
四溢的烤奶香味,把家裡填 滿了幸福感的,也是她。
二○一一年八月,媽媽說要全家去歐洲,
我卻因為要做暑假的補救教學培訓,決定不去。

你們從歐洲回來的三個月後,媽被診斷出末期胃癌,
我一直責怪自己,暑假幹嘛又排了工作?
錯過這次全家旅行,成了我終生的遺憾。
你們安慰我說:「爸,這不能怪你,
誰知道會媽會生病呢?」
但這不是怪不怪的問題,
而是很多事情一旦錯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英文有個字很有意思,miss
它同時有錯過和想念的意思,
錯過了,就成為遺憾,
一輩子掛在心裡念著

前不久,我做了一個惡夢。
夢裡的你們還好小,我們全家去不知名的山溪玩。
忽然,冰涼的深潭起了漩渦,把媽媽捲進去了,
我們在岸邊哭喊,媽媽還是失踪了。
我帶著大哭的你們回家,好不容易哄你們進入夢鄉,
我自己也昏昏欲睡時,才頓時想起,媽媽失踪了,
我還沒有報警。

我從夢裡驚醒,急著找電話報警,
手機一亮,凌晨四點。
我漸漸醒來,知道那只是一個夢,我鬆了一口氣,
想,媽媽過世將近一年了,不必報警了。
我立刻又自責起來,怎麼?
太太死了,你反而鬆了一口氣?

我知道這些都不合邏輯,
但我還沒有完全從這些負向思考中走出來,
只好坐在床邊怔怔的掉淚。

我一直相信,分離有好的分離,
也有不好、不完全的分離。
心裡有虧欠,就會過不去,
我不要你們蹈我的覆轍。

子揚和子安,再親愛的人,也會有生離死別。
媽媽在你們十幾歲就突然離開,
也許我們可以學的,是更要珍惜每一個相處的時刻,
不要錯過每一個表達親情的機會。

我發現,這一年我的日常用語中,
頻次增加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愛你」。
媽過世後一個多月吧,一個好冷的晚上。
子揚縮著脖子,騎腳踏車先回到家,
提著一紙袋的紅豆餅,說:
那個攤子很久不見了,就忍不住要買幾個。
我買了九個,一人三個喔。」
才過幾分鐘,子安的腳踏車也回來了,
居然也提了一紙袋九個紅豆餅回來,
他看了桌上的黃紙袋說:
「ㄟ???,你們……」就笑了出來。

十八個黃澄澄的餅,四溢的烤奶香味,
把家裡填滿了幸福的感覺,就像媽媽在家那樣。
我捧著餅,一口一口的吃著,
聽著你們彼此取笑沒默契。
我的胃和我的心, 一下子都溫暖了起來。
這十八個紅豆餅溫暖,就是這封信想傳達的。
我希望我們的家,和以後你們結婚後的家,
都常有這般的溫暖。
那樣,等到真的要分離時,
我們才都不會因錯過什麼而留下遺憾

得我意思了嗎,
我要去睡了,
明天,子揚記得要打電話!
愛你們哦。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你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幸福講義

   你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文/Cathy Newman;輯譯/謝勳

先說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端看你希望聽者做些什麼。

圖為2007年,一對老夫妻聆聽歐巴馬競選演講時相互緊扣手指



(照片/美國國家地理會社)

「你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這個問題常被當成玩笑,
但對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博士生蕾格來說,卻是一件嚴肅的事。
她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端看你是壞消息傳達者,還是傾聽者。

實驗顯示,如果你是傾聽者,約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機率會想先聽壞消息。
蕾格說:「如果人們知道即將聽到壞消息,他們寧可快點熬過。
後面接著好消息,至少還有快樂的結局。」

相反地,傳達消息的人,約有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
寧願先說好消息,再觸及壞消息。
「傳達消息的人,開始說話時都會緊張。
沒有人喜歡說壞消息,但人們不了解的是,
『等候壞消息』會使聽者更感焦慮。」

她也說,如果傳達者的目的,是想「改變傾聽者的行為」,
「先好後壞」會是個有效的策略,
例如醫師必須要求患者減肥。
病患未必喜歡這種消息,卻仍可能有所行動。

另外,還有一種「好、壞、好」的「三明治策略」,
例如:「你的膽固醇降低了。
不過,你的血壓卻高到不健康,而你的血糖很正常。」
她說:「把壞消息藏在三明治裏不是好策略。
這麼做會淡化壞消息的重要性,使聽者感到困惑。」
蕾格補充:「會這樣說話的人,以為能讓對話變得容易,
卻忽略了『訊息混淆』的問題。
最好的傳達訊息策略,會考慮得更周全:
有時候我們要讓別人感覺舒服,但有時候我們必須要他們有所行動。」

蕾格建議醫師,在傳達診斷或病情發展預測時,
最好先提壞消息,再說好消息,以幫助病患接受重要訊息。

但是,如果沒有好消息可以緩衝壞消息,又該怎麼辦?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緩和醫學主任司密斯指出:
「許多醫師寧可延遲壞消息,直到病狀明顯。」
緩和醫學是一種較新的領域,主張與病情嚴重的患者開放、誠實溝通。
他根據一項研究說:「如果我們拿出肺癌病患的病歷,會發現
只有百分之二十二,提及醫師曾和病患談過死亡的事實。
大部分只會說:『這種病無法醫治,但可治療看看。』
如此輕輕帶過。」實際上,有九成的人表示,
他們需要的是真實、誠實的資訊。

司密斯強調,有關壞消息的對話,也不該只有一次。
他說:「當醫師傳達不幸的診斷後,
病患往往有三個星期,都不會再聽到醫護人員談及此事。
患者因此生活在震驚之中。」
不過,情況正在改善。
「四十年前我剛開始行醫時,緩和醫學不是主流,」他說。
現在,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的醫學生,開始練習
「傳達壞消息」給受過訓練、假裝是病患的演員。
許多國家也在改變中。
過去的日本醫師從不告訴病患壞消息,
但現在已接受「每個病患都必須知道真相」。

有時候,壞消息也可能讓好消息意外出現。
最近,司密斯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和一群癌症生還者見面。
有個婦人分享她的故事:「醫師告訴我,我只能活八個月。
不過,他還說,有些人活得較長,有些人較短。
我記住那句話,告訴孩子們心裏要有準備。
我和丈夫挑選了我們的墓地。
那時候我覺得很恐慌,但事實上我們卻做了很重要的計畫。」
最後,她加了一句:「那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

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4/03/12 第694期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有趣的家塵蟎研究

有趣的家塵蟎研究
                                     
成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謝奇璋醫師

看到這一個題目,有些小朋友們一定覺得很奇怪。
家塵蟎是環境裡引起過敏的害蟲,我們躲它都還來不及,
怎麼會有人會拿塵蟎來作研究呢?
有趣的是,最近有科學家發表了許多關於塵的研究論文,
不止增加了我們對這種小蟲的知識,
還提供我們怎樣增進健康避免生病的方法。

台灣的主要過敏原:家塵

家塵蟎是屬於蜘蛛綱的甲殼類動物,
成蟲的長度還不到1釐米,
牠的蟲體和排泄物都會存在家庭和公共場所
(例如學校教室和交通工具中)而和人體接觸。
家塵是台灣最重要引發氣喘,鼻炎,濕疹的過敏原。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過敏兒童在血液中
可以檢查到對家塵蟎的過敏反應。
甚至在百分之五十沒有過敏症狀的人身上,
也可以找到對家塵蟎過敏反應的現象。
到底這種小蟲是怎麼侵入到我們的生活環境中而引起疾病呢?

怎樣讓家塵蟎賽跑?

科學家為了要瞭解家塵蟎在不同環境中的行為,
設計了不同的溫度,濕度,和材質的環境,
來觀察這些小蟲的生長,繁殖,和運動。
如果家塵蟎的運動速度較快,
他們就有機會找到較多的食物而能較快地生長繁殖。
科學家們設計了細長的玻璃管,將家塵飼養在裡面,
可以觀察們在不同的環境因素影響下向食物集中的情形。
這個實驗的結果顯示,家塵蟎喜歡聚集在溫度涼爽適中(20 C左右)
而且潮濕的環境下生長繁殖,
如果溫度太低或太高,他們向食物奔跑的速度就會變慢。
家塵蟎不會喝水,必須從空氣裡吸收水分,
所以空氣中的水蒸氣對牠門很重要,
如果濕度低(小於50%)的話,牠們很快就會脫水而死亡。

用科學的知識來控制家塵蟎的蔓延

我們台灣位在溫暖潮濕的熱帶到亞熱帶地區,
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氣溫都在攝氏二十度以上,
而且濕度超過百分之六十,
這樣的氣候正是家塵蟎感到最舒服而可以生長繁殖的環境。
如果再加上家庭的環境裡提供了家塵蟎的食物,
這些大量的小蟲就充滿了我們的環境。
不知不覺當中,我們就成為過敏疾病的犧牲者了。
難怪我們台灣兒童對家塵蟎過敏的機會比其他國家還要多。

研究顯示,在我們居家的環境中,
如果不注意家塵蟎的控制,
一席床墊中就可以家塵蟎長出一百五十萬隻家塵蟎,
如果將整個室內生長家塵蟎的場所加起來,
一個家庭中蟲體的數目可能比整個台灣的人口數還多。
很多病患的過敏的症狀不容易控制,
氣喘和過敏性鼻炎越變越厲害了,
和環境中家塵蟎數目太多有很密切的關係。
這個疾病影響了許多兒童的日常活動,
對他們在學校的學習造成阻礙,
也對父母親的工作造成負擔,
甚至對這些兒童的成長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預防勝於治療,
為了減少家塵蟎過敏原造成的疾病,
我們可以根據上面的研究結果
從環境的溫度濕度來減少家裡的家塵蟎數量。

以下的幾點控制家塵蟎的因素值得特別注意:

1.    用溫度來控制家塵過敏原
家塵蟎適應的溫度和我們人類的生活溫度其實非常接近。
因為我們台灣的氣溫偏高,
家塵蟎又大都適應20度以上的溫度,
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適合他們的生長。
所以我們的家塵蟎過敏,並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
除非將居家環境的溫度提高到三十度以上
或降低到十五度以下,
並不容易用用調節溫度來控制家塵蟎。
有些人建議把容易滋生家塵的填充玩具
定期放進冷凍庫來殺死家塵蟎,
但除非家裡有足夠大的冰箱,
用溫度來控制家塵蟎經常是昂貴又不切實際的方法。

2.    用濕度控制來抑制家塵蟎過敏原
我們的居家環境中有許多地方非常潮濕,
例如廚房,浴室廁所等等。
如果排水管或儲水槽的防水處理沒有做好的話,
環境中的濕度經年累月都接近飽和狀態。
這不僅會引起細菌和黴菌的滋長引起衛生問題,
水蒸氣也有利於家塵蟎的生長(我們也可以說如「蟎」得水)。
如果可以有效的降低室內空氣的水蒸氣含量,家塵就不容易生長。

3.    用食物來源來抑制家塵蟎過敏原。
家塵蟎喜歡吃人身上掉下來的皮屑和毛髮,
所以我們每天生活的環境,例如臥室,客廳,餐廳,廚房等
都成為這些小蟲大快朵頤的宴會廳。
如果能降低這些家塵蟎食物的來源,他們就不能大量的生長了。

家塵蟎環境控制的二大原則「乾燥和乾淨」

既然用溫度調節來控制家塵蟎不容易成功,
用降低濕度和斷絕食物來源來控制家塵蟎的繁殖
就成為防制過敏的不二法門。

以下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實用的重點。

1.    降低家庭中的水氣來源。水蒸氣是無孔不入的,
尤其如果室內空氣不夠流通的話,
高量的水蒸氣就會停留在室內很長的時間,
成為床墊,棉被,枕頭,窗簾,沙發裡家塵蟎生長的原因。
現代的室內配置經常將臥室和衛浴連接在一起。
這樣雖然在生活機能上較方便,
一次洗澡所產生的水氣,卻足以供應臥室裡的家塵蟎好幾天的需要。
所以和臥室相離的衛浴設備應該要設置獨立的通風口,
而且和臥室間要加以區隔。
洗過澡後,一定要把水霧瀰漫的浴室和乾燥的臥室間的門關閉。
避免大量的水氣進入家塵蟎容易生長的臥室中。
其他產生大量水蒸氣的地方如廚房,也應該注意通風及避免潮濕。

2.    定期清除家塵蟎的食物來源。
雖然要從居家環境中完全清除蟎的食物幾乎是不可能的,
針對重點定期清理家塵蟎集中的食物來源
卻是降低環境中家塵數量的不二法門。
將床墊枕頭套棉被套用55度的溫水清洗並徹底乾燥,
可以有效的清除蟎生長的環境。
不易清洗又容易積聚家塵蟎食物和排泄物的家俱
如布沙發及大片地毯等,應該避免使用。

小朋友,這樣的研究有趣嗎?
其實這樣簡單的實驗,只要有老師的指導,
甚至連小學生都可以在簡單的實驗室裡
得到很有用的科學研究結果。
得到這些關於家塵的實驗結果以後,
不僅幫助我們增進健康,
以後幫助爸爸媽媽清理環境,
我們也更加清楚怎樣清除這些家裡的小小不速之客:家塵蟎了。

醫師的介紹:

謝奇璋醫師在成功大學醫學院工作。
醫師最喜歡鼓勵小朋友學習照顧自己健康的方法
以及動手作實驗,研究科學新知。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華佗之死對企業用人的啓示

華佗為關公刮骨療傷,為曹操治頭疾

佗之死對企業用人的啓示|作者:Hands Up
創辦人 洪大倫(前往連結 )  



三國時代,華佗是著名的天才型醫生,甚至在當時他就已經懂得以麻醉方式,為病人的患處開刀治療。著名的「關公刮骨療傷」故事,就說明了華佗的外科醫術,在當時已經有相當高的造詣。

根據正史記載,華佗也為一代梟雄曹操診療頭疾。曹操一生戎馬,水裡來火裡去,軍隊生活顛沛流離,壓力很大,又經常被追殺,也怕被暗殺,摔馬摔床的事情常有,所以累積了許多輕微頭部內外傷,造成曹操晚年飽受頭疾所苦。

華佗雖然為曹操治病,但不願意成為曹操的侍醫。一次,華佗稱夫人重病,需告假回家,結果離開後就再也不願回去。無論曹操書信招之或威脅利誘,華佗始終不願前去,後來曹操派人調查發現,原來華佗的夫人根本沒病,於是曹操盛怒之下叫人抓了華佗回去,並且關在獄中,最後被處死。(另有一說是因為華佗說要幫曹操的腦開刀,結果曹操以為他想藉此殺他,於是將華佗砍了)

但曹家的故事還沒完,真正的悲劇現在才開始。

首先,曹操最疼愛的兒子曹沖,就是以「阿基米德原理」來秤大象的天才兒童,於13歲的時候重病,得不到妥善醫治,所以病死。曹操在其生病時候,曾經懊悔不應該處死華佗。緊接著,曹操自己也因為長年的積勞成疾,加上頭疾每況愈下,最後,就是這頭疾要了曹操的命,而這原本是華佗能治好的病。

曹操的次子魏文帝曹丕,40歲,正值壯年時期就病逝;曹操之孫魏明帝曹叡,也在相當年輕的35歲時就病逝。更奇怪的是,魏明帝家族的的親生兒子全部夭折,幾乎可說是後繼無人。

於是,曹家一族就在這一連串的人才都英年早逝之下,使得曹魏的政權極度不穩定。試想,若是一個龐大家族企業的老闆、兒子、子孫,死的死傷的傷,今天剛上任,明天就換人,這將使得公司的領導產生問題,有心上下其手的權臣自然就有機可乘,因此最後落入司馬氏家族的手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換言之,我們幾乎可以說,曹氏一族大概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優秀人才都是病死的,甚至有些根本連長大都來不及。但堂堂一個曹氏家族,怎麼會沒有優秀的醫生為他們治病呢?也不過死了一個華佗而已,其他醫生到哪裡去了?

有人說,曹氏一族接連的病死是一種詛咒,但從比較邏輯的角度來分析,那是因為優秀的醫生根本就不敢為曹家治病。很簡單的道理,即使名聞天下、妙手回春如華佗這般,都會因為想請個假回家休息,都要被你三拖四請,硬是關在深宮大院內當御醫,最後一個不滿就把人關起來處死,你說誰還敢為曹家人看病?

於此同時有個歷史故事可做對照。

漢六年,劉邦已經得了天下成為皇帝,於是論功行賞封了一批功臣,但分封是一件極費心的事,所以時間拖了很久,還有很多功臣沒有封賞。有一天,劉邦在宮殿外遠遠看到一群功臣坐在地上,竊竊私語,不曉得在講什麼。於是劉邦就問張良:「子房阿,這些人到底在講什麼呢?」

張良回答:「他們在商量謀反的事阿」

劉邦大驚問道:「天下初定,為什麼他們要謀反?」

張良說:「陛下得了天下之後,封賞的都是一些你的親信,但那些曾經得罪過你的,或者沒這麼要好的臣子都被晾在一邊。因此人心惶惶,忐忑不安,甚至還有人擔心因此會掉腦袋。這樣的氣氛之下,謀反之心就可能因此發生啊。」

被張良這麼一說,劉邦頓時驚覺到這是一件嚴重的事,但又苦無對策,於是問問張良該怎麼辦。張良於是跟劉邦建議,只要陛下對生平最討厭的雍齒先行封賞,那麼剩下的人就會覺得,雍齒這麼讓陛下討厭都被封賞了,其他人自然就能安心,對漢朝的向心力也大大提升。

---

死了一個華佗,間接使得民間優秀的醫生不敢成為曹氏家族的御醫,而導致皇宮內醫療品質崩壞,讓曹家得接班人才產生重大缺口影響領導力,最後使得司馬家族竊國成功;而漢高祖劉邦則因為接受了張良的建議,連最討厭的人都進行封賞,就使得其他臣子安心貢獻所長,因此穩定了江山社稷,為大漢奠定百年基業。

這兩個故事的對比是告訴我們,你對待人才的方式,將在無形中產生蝴蝶效應,最後很可能決定了成功與失敗的極端結果。團隊之中,老闆怎麼對待最不起眼的員工,同時也決定了其他員工怎麼看待你這個老闆,甚至也決定了你的顧客、合作夥伴、上下游廠商對你的看法。而這些看法將匯聚成一股對你或這個企業的評價,進而影響你在業界做生意的口碑。

老闆為人厚道,有容乃大,才能讓團隊為你賣命。成就百年基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別輕忽每一位為你奮鬥打拼的伙伴,誠如巴菲特所說:「先有滿意的員工,才有滿意的顧客」,的確是經營企業的成功之道。

本文出處:[ 前往連結 ]歡迎加入「Hands Up 創業智庫 www.facebook.com/handsup.tw  」粉絲行列 前往連結


同樣一位醫生替不同的病人治疑難雜症,他不敢打包票而你有沒有信心?
如果有信心事尚可為,如果沒信心多留無益
~甚至惹來殺身之禍,何苦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