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你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幸福講義

   你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文/Cathy Newman;輯譯/謝勳

先說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端看你希望聽者做些什麼。

圖為2007年,一對老夫妻聆聽歐巴馬競選演講時相互緊扣手指



(照片/美國國家地理會社)

「你想先聽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這個問題常被當成玩笑,
但對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博士生蕾格來說,卻是一件嚴肅的事。
她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端看你是壞消息傳達者,還是傾聽者。

實驗顯示,如果你是傾聽者,約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機率會想先聽壞消息。
蕾格說:「如果人們知道即將聽到壞消息,他們寧可快點熬過。
後面接著好消息,至少還有快樂的結局。」

相反地,傳達消息的人,約有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
寧願先說好消息,再觸及壞消息。
「傳達消息的人,開始說話時都會緊張。
沒有人喜歡說壞消息,但人們不了解的是,
『等候壞消息』會使聽者更感焦慮。」

她也說,如果傳達者的目的,是想「改變傾聽者的行為」,
「先好後壞」會是個有效的策略,
例如醫師必須要求患者減肥。
病患未必喜歡這種消息,卻仍可能有所行動。

另外,還有一種「好、壞、好」的「三明治策略」,
例如:「你的膽固醇降低了。
不過,你的血壓卻高到不健康,而你的血糖很正常。」
她說:「把壞消息藏在三明治裏不是好策略。
這麼做會淡化壞消息的重要性,使聽者感到困惑。」
蕾格補充:「會這樣說話的人,以為能讓對話變得容易,
卻忽略了『訊息混淆』的問題。
最好的傳達訊息策略,會考慮得更周全:
有時候我們要讓別人感覺舒服,但有時候我們必須要他們有所行動。」

蕾格建議醫師,在傳達診斷或病情發展預測時,
最好先提壞消息,再說好消息,以幫助病患接受重要訊息。

但是,如果沒有好消息可以緩衝壞消息,又該怎麼辦?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緩和醫學主任司密斯指出:
「許多醫師寧可延遲壞消息,直到病狀明顯。」
緩和醫學是一種較新的領域,主張與病情嚴重的患者開放、誠實溝通。
他根據一項研究說:「如果我們拿出肺癌病患的病歷,會發現
只有百分之二十二,提及醫師曾和病患談過死亡的事實。
大部分只會說:『這種病無法醫治,但可治療看看。』
如此輕輕帶過。」實際上,有九成的人表示,
他們需要的是真實、誠實的資訊。

司密斯強調,有關壞消息的對話,也不該只有一次。
他說:「當醫師傳達不幸的診斷後,
病患往往有三個星期,都不會再聽到醫護人員談及此事。
患者因此生活在震驚之中。」
不過,情況正在改善。
「四十年前我剛開始行醫時,緩和醫學不是主流,」他說。
現在,約翰霍普金斯醫學中心的醫學生,開始練習
「傳達壞消息」給受過訓練、假裝是病患的演員。
許多國家也在改變中。
過去的日本醫師從不告訴病患壞消息,
但現在已接受「每個病患都必須知道真相」。

有時候,壞消息也可能讓好消息意外出現。
最近,司密斯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和一群癌症生還者見面。
有個婦人分享她的故事:「醫師告訴我,我只能活八個月。
不過,他還說,有些人活得較長,有些人較短。
我記住那句話,告訴孩子們心裏要有準備。
我和丈夫挑選了我們的墓地。
那時候我覺得很恐慌,但事實上我們卻做了很重要的計畫。」
最後,她加了一句:「那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

講義雜誌電子報 2014/03/12 第694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